Published on

【与运气竞争】为产品买单

Authors

省流版:用户不是在买产品,他们是在“雇用”产品完成生活中的某个任务。真正的创新,不是功能堆砌,而是帮用户实现进步。产品经理、创业者、CEO,都该学会换个视角:别再问“我们还能加什么功能”,而是问“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愿意为这款产品买单”。

“产品不是你造出来用户就会用的。用户的生活不是缺一件产品,而是多了一件烦恼。”

这是我读《与运气竞争》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许多创新者在追求“产品做得更好”的路上掉进了一个陷阱:他们以为只要功能齐全、UI美观、性能高效,用户自然会来。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用户到底为什么要“雇用”这款产品?

用户不是在买产品,而是在完成任务

克里斯坦森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有点“戏精”的概念:用户在雇用产品来完成一项任务。比如,早上通勤的上班族买一杯奶昔,不是因为他渴,而是他想找一个能在堵车时打发时间、吃起来不掉渣、能撑到午饭的解决方案。而这时候,奶昔的竞争对手不是可乐或咖啡,而是蛋白棒和贝果。

也就是说,真正的竞争对手,往往不在你的品类里

一旦你把注意力从“产品”移向“用户的任务”,你会发现许多过去的商业神话其实是“误雇”的典型案例。赛格威就是个经典——一款“很酷”的发明,但大多数人并不觉得自己生活中有“需要两轮平衡车”的任务。于是,它成了观光景点里的拍照道具,而不是改变城市交通的颠覆者。

创新,不是优化产品,而是优化体验

理解“任务”的本质,创新就不再是瞎拍脑袋的灵感,而是基于因果关系的设计。克里斯坦森强调,用户的“任务”不仅仅是功能性的,还包含大量的情感和社会因素。

比如,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会花大价钱买手冲咖啡工具包?他们雇用的不是“喝咖啡”这件事,而是“成为一个生活有仪式感的人”。于是,这套工具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是否比速溶好喝,而在于是否让用户在朋友圈晒出“早起做咖啡”的生活方式。

任务 ≠ 需求。任务是“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产品只是工具。

“误雇”与“未被雇用”,才是机会的富矿

真正有价值的机会,往往不是来自“我们还能做点什么”,而是来自观察用户在生活中“不得不”使用替代方案的那些时刻。

如果用户频繁使用手动操作Excel、拼贴多个工具、用笔纸辅助你的产品,那么你要警惕:你可能还没有真正完成他们的任务。

而那些还没有使用任何解决方案的非用户,更是创新的金矿。他们不是不需要,而是没有找到愿意雇用的选项。想象一下,如果你发现有一群人为了“让家里不乱”而用透明塑料盒堆出一个“收纳塔”,那也许就是下一个“无印良品”的机会。

最后,一个送给领导者的灵魂三问:

  1. 用户为什么雇用了你?(别用你自己猜的答案,去问他们)
  2. 他们是在什么背景下决定使用你的产品?(通勤?夜深人静?和朋友一起?)
  3.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最在意什么?(效率?面子?自我实现?)

如果你能用故事的方式,把一个用户从“问题爆发”到“抛弃旧方案”再到“选择你的产品”的整个过程讲清楚,那恭喜你,你距离一个真正的创新不远了。

而如果你做不到,那么你可能只是运气好被雇了一次,而不会被长期续约。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卖工具,其实是在卖希望。在用户决定雇用你之前,不妨先问一句:

“你,是来帮我完成什么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