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俞军产品方法论】从用户模型到交易模型

Authors

省流版:同理心是地基,想象力是天空,逻辑和工具是横贯其间的骨架。从“研究用户”到“设计交易”,是产品经理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互联网时代让“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从总经理的影子中被剥离出来,成为独立工种。但很多人进来后却卡在了“只懂用户,不懂交易”的阶段。

一开始,我们习惯于用“用户需求”来理解一切产品工作,用户画像、调研访谈、点击率、留存率,一路追着用户跑,满脸写着“我懂用户”。但真正有进化潜力的产品人,会在某个时刻意识到:光理解用户还不够,你得理解这个用户“为什么掏钱、掏时间、掏注意力”,也就是交易模型的本质。

俞军那句经典公式:“用户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替换成本”,其实已经是一种交易模型的雏形了。

第一阶段:用户模型为王

这一阶段的产品人,擅长提问:“用户是谁?他想要什么?为什么这样想?”

他们像人类学家一样下田野,习惯收集用户反馈,用数据说话,甚至能在“晴天 vs 雨天”“早高峰 vs 晚高峰”这种情境变化下,精准预测用户的选择。

这背后是对“用户行为的五大属性”的充分理解:

  • 异质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用户;
  • 情境性:用户行为依赖于当下场景;
  • 可塑性:用户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成长;
  • 自利性:用户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
  • 有限理性:用户并不总是做“对”的选择。

这些模型帮助我们做更好的设计、决策和排序。可惜,只靠这些,最多只能“做得像”,很难“做得成”。

第二阶段:交易模型觉醒

有经验的产品人慢慢会有这样的感觉:“我理解用户,也设计得好,可就是转化不行。”因为你漏掉了交易。

交易,不只是金钱交换,而是用户在每一次有意识行动中,用**某种成本(时间、精力、机会)换取某种主观价值(认知、情绪、归属、便利)**的过程。

产品设计要从“满足用户”跃迁到“促成交易”:

  • 设计新体验:新体验不是炫技,而是要比旧体验好;
  • 降低替换成本:不只是导数据,更是情绪和路径的迁移;
  • 明确激励机制:让用户做出对他和对你都有利的选择;
  • 设计可持续的价值交互:一次交易不难,能不能重复发生,才是模型能力的体现。

正如机制设计理论中提到的“激励相容”,好的产品设计,不是“用户听话”,而是“用户自觉”。

成熟产品经理的心法:创造可交换的价值

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本质关系,是用产品为媒介完成价值交换。那什么样的产品才能被持续交换?

三个关键词:有效用、有利润、可持续

  • 有效用,是对用户有实际好处;
  • 有利润,是对企业有经济回报;
  • 可持续,则是两者之间的长期共赢。

换句话说,一个好产品就是一个设计精妙、机制稳定、参与者皆赢的“交易场”。产品经理的终极目标,不是造一个牛X的功能,而是不断发现、创造和优化这些交易。

写在最后:你是“懂用户”,还是“懂交易”?

很多人问:产品经理未来的成长路径是什么?

你可能已经具备了用户敏感性、逻辑思维、工具能力,但想要更进一步,需要掌握的,是“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模型”,是多边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与价值分配,是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的机制设计。

所以别只看用户“点了哪里”,更要想清楚:他为什么点?他为什么要继续用?他换你需要付出什么?你又要为他的行为承担什么样的成本和责任?

“产品即交易”,不是比喻,是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