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10秒沟通】怎么把复杂的道理讲清楚
- Authors
- Name
- 小土刀
- @wdxtub_com
1 公众号正文
省流版:复杂的道理,不靠堆砌抽象概念,而是靠“10秒的切入点”+“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打通。会讲故事的人,往往才是真正会沟通的人。
在职场或日常交流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难题:怎么把复杂的道理讲清楚?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内容要全面”“逻辑要严密”,于是开口就是一套抽象框架、专业术语。结果呢?对方十秒钟后就开始神游,等你讲完已经只剩一个字:“嗯。”
这正是沟通的悖论:
道理越大,越需要从小处切入;逻辑越复杂,越需要用简单的事例承载。
10 秒定生死
书里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最想表达的信息放在最前面,重要的事情10秒说完。”
为什么是 10 秒?因为这是对方注意力的黄金时间。人脑的处理机制决定了,开头几秒的判断直接影响他是否愿意继续听你讲。
所以高手不会先铺陈背景,而是先抛出一句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话。
比如:
开会时,不要说“今天我主要想从三个角度分享一下……”,而是开头就甩出数据:“上个月我们流失了 20% 的用户,这就是今天我要讲的核心。”
自我介绍时,不要含糊地说“我在某某公司做过一些项目”,而是点出一个亮点:“我过去一年主导的项目为公司带来了 500 万收入。”
你能在10秒里丢出一个“锚点”,后面再慢慢展开,别人自然愿意跟着听下去。
用小见大:孩子都能听懂的比喻
有个实用法则:“如果连孩子都听不懂,那说明你还没真的讲明白。”
比如你要解释“战略和战术的区别”。
抽象的说法是:“战略是长期目标,战术是实现战略的路径和方法。”
换个例子就是:“战略像是决定去北京,战术就是你是坐高铁、开车还是骑共享单车。”
后者一秒就懂。为什么?因为你把复杂的抽象词,落到了日常具体场景。
同样的道理,你要说“数据驱动决策”,可以举个身边的例子:“我们家买空调前先看气温数据,决定到底要不要花这个钱。企业做决策也是一样,数据就是气温计。”
听懂的人,会心一笑;没学过管理学的人,也不会掉队。
切入点的艺术:先声夺人
找切入点并不等于随便说,而是选择对方最感兴趣的角度。
比如你要推一个新方案,如果对方最关心成本,就不要从“功能多么先进”开讲,而是直奔主题:“这个方案能帮你一年省 30% 的预算。”
书里总结了五种常见的“起手式”:
讲故事 —— 让人有代入感。
标题吸引眼球 —— 比如“为什么你的简报没人听?”
剧情提要 —— 提前剧透内容,让人知道要跟你去哪。
提问 —— 激发思考。
关键人物 —— 把话题和听众挂钩。
这五个招数,其实就是变着法子去“占领 10 秒钟”。切入点找准了,后面自然水到渠成。
为什么“小例子”能说透“大道理”?
从系统思维的角度看,小例子是“节点”,大道理是“网络”。当你抛出一个节点,听众会本能地沿着已有经验,把它自动补全成更大的网络。
换句话说:你不是靠自己把全部逻辑讲全,而是激发对方大脑去“补图”。这就是为什么小例子比长篇大论更能打动人。
这也解释了一个常见现象:
老板听报告,最记得的是那个“故事”;
同事复述你的观点,最记得的是那个“数字”。
大道理不容易被记住,但例子、比喻、故事,才是最容易被复用的“传播单位”。
给结论:表达的核心是“预备+切入+例子”
预备:不要指望临场发挥。失败的根源往往是“不加准备”。
切入:10秒定生死,先声夺人。
例子:孩子能懂的事例,才是好事例。
找准切入点,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把复杂的道理说透,说全,以小见大。
这不仅是沟通的技巧,更是思考的能力: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人,才是真的想明白了的人。
2 Prompt 及书摘
请基于参考文章的写作风格,基于给定的主题和书摘,写一篇公众号文章
# 写作要求
1. 字数控制在 800-1000 字。
2. 参考文章是我个人的写作风格,尽全力模仿并保持风格一致。
3. 生成配图建议,比例1:1。
---
# 参考文章
省流版:战略不只是 CEO 的工作,执行也不只是一个战术问题。每个领导者都要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式来实现执行。
这本书是 CEO 给 CEO 写的执行教科书,全书最核心的是三大基石和三大流程:
- 执行的三大基石是:1)领导者的七项基本行为、2)企业的文化变革框架、3)知人善任。
- 执行的三大流程是:1)人员选育流程、2)战略制定流程、3)运营实施流程。
基石是骨架,流程则是经脉,两者融合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的境界。在创业公司中,领导者需要艺术地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下完成“领”和“导”的工作。如果把这两个字换成英语单词则更加清晰:领-Lead,导-Guide。
怎么把执行的理论转化成实际且有效的行动,就需要从领导者个人的提升和流程落地两个角度来切入,实际上就是形成一套组合拳,并且不断练习和精进。这里列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项目,供大家参考:
领导者个人提升:
- 全面深入了解企业和员工;
- 实事求是;
- 设定明确的目标并排出优先顺序,如果目标过大:将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成功的子目标;
- 持续跟进,直到达成目标:暴露出规划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并迫使人们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协调整个组织的工作进展;
- 通过教练辅导提高下属能力: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指出对方行为当中的不足,向他提供具体而有用的反馈;
- 了解你自己;
- 在棘手的问题上能够进行果断决策;
- 通过他人完成任务;
三大流程的落地,可以按照季度为大节点,每月、每周进行跟进:
1. 人员选育流程: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继任者培养(succession depth)、降低离职风险(reducing retention risk)和对表现不佳的人员做出处理决定;
2. 战略制定流程(部门战略):这个季度最需要达成的 3 个目标是什么?
3. 运营实施流程:在我们当前的工作中,有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你们喜欢公司的哪些地方,而哪些地方是你们认为应当改进的?
每次会议结束之后,制订一份清晰的跟进计划:目标是什么,谁负责这项任务,什么时候完成,通过何种方式完成,需要使用什么资源,下一次项目进度讨论什么时候进行,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将有哪些人参加。
---
# 书摘
+ 数字和短语就是关键词
+ 最想表达的信息放在最前面
+ 重要的事情10秒说完
+ 疏于表达便会拙于言辞
+ 简单提炼的能力至关重要
被人点名“简单说两句”的情况实属平常,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事出突然”而“不知道说什么好”。既然这样的难题频频遭遇,事先做好“准备”、以防不时之需方为上策。
+ 高明的自我介绍就是精选自身最突出的性格或优点,也能让别人表示认同。
+ 法则:个人魅力以具体数字展现,打造各类标语和自我介绍,视场合使用
+ 把紧张留在开头,抢先举手发言吧
+ 法则:考虑现场需要扮演的角色,不说废话
+ 法则:高明地引导,巧妙地聆听
+ 法则:挖掘对方需求,简短表达
+ 因为话语简单,所以印象深刻
+ 法则:选择对方最感兴趣的话题,10秒内完成阐述
+ 法则:压缩字数,取好“标题”,事先告知对方
+ 法则:“起承转结”以“转”为先!打破常规更能吸引眼球
+ 法则:再短的话语也要思考有效的故事结构
+ 法则:避免含糊不清的指示,确认传递的信息,防止误会
+ 无论多么优秀的演说家都不能占用其他与会者的宝贵时间。
+ 法则:若想打动他人,与其长篇大论,不如言简意赅
面对难题,不妨试着以身边的事例展开说明,以“孩子都能听懂”为目标。如果利用身边的事例,对方的代入感也会更强,大大缩短了解释的时间。
+ 法则:巧用反义语句,化缺点为优点
+ 法则:选择浅显词语,让对方一听就懂
+ 法则:巧用数字表现,增强说服力
+ 法则:掌握“大小”“高低”“缓急”“停顿”,自由掌控语句
+ 法则:鼓起勇气“停顿”,施展高超的谈话技巧
+ 法则:以“10秒+连接性语句”组织演讲,连接性语句就是成功的秘诀
+ 法则:无从下手时套入“标题+要点+理由+事例+总结”的基本模式
一旦开头引起对方的注意,对方对之后的话语也会听得格外仔细。听众的专注有助于演讲者兴致高涨、缓解紧张情绪,由此可以从焦虑症中解脱。
法则:开门见山,“给10秒注入灵魂”,迅速吸引观众
如何先声夺人、谋求对方支持?在此推荐5点技巧。
1. 讲故事
2. 标题吸引眼球
3. 剧情提要
4. 提问
5. 寻找关键人物
+ 法则:最初的10秒先声夺人,现场气氛为之一变
+ 法则:“调查”对方信息,瞬间拉近距离、引起共鸣
+ 法则:提示演讲的当前位置,通过眼神交流加以确认
+ 法则:使用小道具掌控对方的视线,可以缓解焦虑症和加深对方理解
站在大庭广众之下,像我这样勉强自己、选用晦涩语句的不乏其人吧?虽然初衷是展示自我风采、避免丢人现眼,但是心情过于迫切,极易陷入重度焦虑症的阴影。
+ 法则:自信可以抑制焦虑症
+ 法则:演说和宣讲需分段演练,积少成多,增强自信
+ 法则:无论忘词还是想不起对策,“实话实说”也能助你一臂之力
+ 法则:只要怀有“用心沟通”的热情,再多的焦虑也无法阻碍心意的表达
我比谁都更为焦虑地主持节目,因此迫切渴求能够尽早克服“重度焦虑症”……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总算找到“10秒表达”的沟通技巧。这绝对不是纸上谈兵。
+ 勉强自己只会增添障碍
+ 不加准备难免遭遇失败
+ 临场发挥往往漏洞百出
失败的原因只能归结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为他人着想,选择适合自身的语句,按照合理的时长表述,这才是“表达”的真正含义。我之所以终能毫不怯场、自信满满地畅所欲言,一切都从“10秒”起步。
---
# 主题
找准切入点,用具体的事例把复杂的道理说透,说全,以小才能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