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Google软件测试之道】靠谱团队学

Authors

**省流版:**质量不是测试出来的,而是整个团队“做”出来的。靠谱的技术团队,靠的不是谁比谁聪明,而是谁愿意在看似不属于自己职责的地方,多走一步。

如果你是一名产品研发团队的负责人,这本 2013 年出版的《How Google Tests Software》可能会让你心里咯噔一下:

“测试不是独立活动,而是开发过程本身。”

换句话说,在 Google,测试没有那么多“测试岗位”——但每一位工程师都得“懂点测试的活儿”。不仅是懂,更要真做。因为质量不是 QA 的事,是全体研发人员共同的责任。

这不是理想主义,也不是鸡汤,而是一套有标准、有流程、还能被度量的工程文化。

从“测试是职责”到“质量是习惯”

这本书里反复强调一个理念:“你写的代码,你负责修。”(You build it, you break it, you fix it)

听起来有点土豆烧牛腩的朴实无华,但它决定了一个根本性的团队态度:你不是把锅扔给测试就万事大吉,而是要在第一行代码落笔之前就开始考虑测试。

好团队的分界线之一,就是看大家是否默认这件事属于“我该考虑的”。

而要形成这样的氛围,靠的是制度?流程?不是,是影响力。

靠谱的技术人,靠影响力立身

Google 的测试开发工程师(SET),不是“被动测试工人”,而是“质量布道者”。他们的职责,不是写最多的测试代码,而是让那些没有“测试”字眼的同事,变得更会测试

这话听着有点绕,但实质上讲的是“影响力”这个职场通关密钥。

比如,一个优秀的 SET 候选人,不是马上上来写 countA() 函数,而是先问:

  • 这个函数要支持多大的数据量?是否需要 64 位整数防溢出?
  • 会不会运行在 MapReduce 的分布式环境里?
  • 输入来自可信指针吗?是否有线程安全问题?

你看,他们做的不是写一个“对的函数”,而是构建一个“能影响团队做出更好选择的函数”。

这正是靠谱技术人的一个关键特质:看见树木,也看见森林;写好函数,也提升环境。

“靠谱”的团队,不靠吼,而靠机制

靠谱的团队不是靠老板动情演讲、早会打鸡血,而是靠一整套润物细无声的机制:

  • 测试覆盖率评级(Level 1~5):不是“写了就行”,而是“覆盖得了多少、能不能持续跑”;
  • 测试即代码的一部分:小型测试验证函数,中型测试检验交互,大型测试模拟用户行为;
  • 所有测试要能被复用、可读、可定位:Google 的共享代码里,对测试的要求比业务代码还高;
  • 每一个改动都有对应测试跟进:不是修了 bug 才补测试,而是修的过程就带着“验证”思路一块来了。

如果一个团队还在讨论“测试该不该提前介入”,那就和下围棋还在想着“能不能贴目”一样,起手就输了半子。

工程之外,还有人

这本书的时间背景是 2013 年,那时候还没有 ChatGPT,没有微服务满天飞,CI/CD 也没有今天这样普及,但它讨论的问题到今天依旧不过时:

“测试工程经理的第一要务,是了解你的产品。”

管理不是看报表、发指令,而是深入理解、系统性思考、并最终影响他人。

而这套体系背后的真正意图也不是 “测试更好”,而是打造一个能自我进化的产品研发团队——每个成员都有自驱力,也都有协同力。

写在最后:靠谱,不是一个人的标签,是整个团队的信仰

十年前的 Google,用一套“测试不是 QA 的活,是每个人的事”的理念,做出了全球最稳的产品之一。而今天的我们,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唯一不变的,是对人和团队的要求。

靠谱,不是某个阶段打鸡血的结果,也不是制度压下去的姿势,而是每一个人都多走半步的习惯。

那半步,会决定你团队写出的,是代码,还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