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独与特

Authors

省流版:一个优秀的产品团队,真正能拉开差距的,往往不是功能多做了两个,而是有没有找到那一个“别人没有你有”的点,并把它做到极致。

这,就是“独与特”。

什么是“独”?

陈虻说:“独,就是别人没有你有。” 这听上去简单,其实是对认知系统的一次拷问。

“别人没有你有”的东西,往往不是资源、技术、渠道这种外部能力,而是视角。是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你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细节,你理解了别人没来得及理解的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功的产品创意,最初听起来像是个“怪点子”:

  • 滴滴做的时候,打车软件已经一堆了;
  • 小红书刚上线的时候,谁会相信一群人会热衷于写购物笔记;
  • 甚至连 Keep,一开始看着像是健身视频合集,直到它建立起“陪伴感”这套心智。

“独”往往是时代的缝隙里冒出来的一颗种子,它之所以珍贵,不是因为别人做不到,而是别人没意识到它可以做、值得做。

所以,要拥有“独”,首先要有一个问题意识:我们是否一直用惯性在做产品决策,而不是用真正的新坐标来观察这个世界?

什么是“特”?

“特”,则是把你的“独”,打磨成锋芒。

就像陈虻说的,“你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用足,发挥得淋漓尽致。”

“特”意味着你不只是有,而是用得巧、做得深、打得准

这让我想到纪录片里常说的一句话:“细节的细节就不再是细节本身。” 你的产品真正特别的地方,不是一个按钮的形状,不是某种交互动效,而是它是否以一种别人无法复制的方式,触达用户内心。

而做到这一步,靠的往往不是“做多”,而是“删减”——删掉那些不必要的功能、叠加、装饰,只留下真正打动人的部分。

“独与特”的管理观

“独与特”不仅是产品哲学,其实更是管理哲学。

一个团队最怕什么?不是缺人,不是项目延期,而是所有人看起来都在做事,但没人在做“特别的事”

我最怕听到一句话:“这个任务,谁来做都一样。” 因为当一个组织开始相信“谁都一样”的时候,它已经在走向平均主义的陷阱——把所有人打磨成可替代、可复制的执行模块,而不是风格鲜明的战斗单元。

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挖掘每个人的“独”,成就每个人的“特”

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一种成本最低但回报最高的“人才投资法”:

  • 给“有思维个性”的人多一点空间;
  • 给“还没想清楚自己擅长什么”的人一个试错环境;
  • 给“已经找到节奏”的人一条通往更深专长的路径。

团队的战斗力,不是靠统一口令建立的,而是靠每一个人的“差异化价值”汇聚起来的。

结语:当你开始用“坐标系”来思考

在创作、管理、产品这些领域里,很多人卡住,不是因为缺灵感、缺资源,而是没有自己的“坐标系”。

“独与特”其实就是你坐标系里的两个点。一个告诉你该往哪个方向走,另一个告诉你怎么用自己的方式走。

所以,回到一开始的问题:

我们和别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们有 AI”、“我们响应更快”——那你还在答“功能题”。但如果你能说出一套别人没想过的价值观结构视角,那你可能在答“战略题”。

最后送你一句话,来自陈虻:

“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你不改变这个过程,就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独与特的过程,才有可能带来真正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