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产品思维30讲】从打击中生长
- Authors
- Name
- 小土刀
- @wdxtub_com
省流版:产品人的成长,是一个把信息变成认知、把挫折变成能力的过程。你越早建立自己的认知框架,越能在复杂环境中快速判断、精准执行,不被情绪裹挟,不被混乱干扰。产品能力不是天赋,而是一种长期锻炼的反应力和系统思维。
如果你刚入行产品经理,恭喜你,接下来的三个月你会每天都被diss。
你以为自己写的PRD天衣无缝,技术说这玩意实现不了;你以为设计图做得很漂亮,老板看一眼说“没感觉”;你花了一晚上画的用户流程图,运营姐姐悠悠一笑:“你这不就把我工作流程删了吗?”
这时候你可能想回一句:“你们怎么不去做产品啊?”但忍住。忍住之后,你就踏上了真正成为产品人的第一步。
产品的本质:从混乱中建立秩序
很多人误以为产品经理是画画图、写写文档、提提需求的工种,其实不是。产品真正的核心能力,是在混乱的信息流中抓住重点,做出判断,然后用有限的资源打包出有价值的交付物。
而这背后的关键,是认知框架。
没有框架的人,每天都在情绪的浪潮里随波逐流。看到负面消息焦虑,看到别人创业成功羡慕,听说新技术又要替代产品经理了开始恐慌。你脑子里装着无数信息碎片,但就是不知道哪块是关键。
你像个浏览器标签页永远开着20个窗口的人,看着忙,啥都没推进。
建立框架,从“打击感”开始
想要建立自己的认知系统,得先接受一个事实:你是一个被动输入信息的机器。
同样一句反馈,有人听了觉得“你居然质疑我”,有人听完写了三页改进方案。这之间的差距,不是学历,不是天赋,而是有没有自己的认知系统。
你不需要对所有反馈都反应过激,你只需要问两个问题:
- 这个信息,影响了我的目标实现吗?
- 我能做出什么反应,会让下次的反馈更可控?
这两个问题就是你的“抗打击中枢”。真正优秀的产品人,不是从不被批评,而是能在批评中迅速归因、调整,然后继续输出。
成为“自我驱动”的人
你不是靠职级推动工作的,也不是靠老板盯着才执行流程。你靠的是一套内在的结构化驱动。
产品人必须有一种“虚拟自我”——一个你想成为的人:逻辑清晰、洞察用户、拿得出结果、说得出原理。
你每天工作其实就是在靠近这个“虚拟自我”,而你的痛苦、焦虑、沮丧,其实都是你离它太远了。这种痛感,不是缺点,是指南针。
感知 → 角色 → 资源 → 能力 → 存在感
这是产品人成长的五层结构,每一层往里走,打击就更猛烈,成长也更真实。
用户不是傻子,产品也不能装聪明
一位优秀的销售,是打破用户防御的高手;一位优秀的产品经理,是让用户根本无需防御的魔法师。
你做的不是一个“强推型”的产品,而是一个“不知不觉就用上”的产品。
这意味着你要做到一件事:别让用户思考。
《Don’t Make Me Think》这本书在腾讯内部堪称圣经,因为它讲了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最大真相:让用户启动意识,就是启动防御。意识越强,转化越低。你得让用户像走进自己家厨房一样使用你的产品,不用多想,动作自然。
做到这一点,需要你从角色化的自我中跳出来,重新观察用户:他是谁?他此刻的情绪是什么?他是不是刚刚和孩子吵完架?是不是刚在群里被怼了?你的产品,在他当下的情境里,是礼物,还是负担?
放下自我,才能建立自我
初级产品人最常犯的错,就是“投射性设计”:我觉得这个功能好用,我喜欢这种页面,我认同这个逻辑。
你是谁不重要,用户是谁才重要。
这不是要你没有主张,而是先清空自己,像个容器一样容纳他人的世界观。在足够的输入之后,你才有资格输出。否则,你只是个在白板上自言自语的人。
写在最后
产品人的人生,不是靠一两个爆点堆起来的,而是靠一个个可以被重复、被信任、被持续复用的“稳定点”组成。
稳定点,就是你能交付、能判断、能持续输出的地方。
不要憋大招,也不要妄想一步登天。点线面之间,是时间与沉淀的积累。而那些曾经把你骂哭的人,其实在帮你打磨出一把穿越混乱的刀。
既然产品人生注定天天挨打,不如微笑着戴上头盔。慢慢地,你就练出了不怕被diss、也不怕推倒重来的底气。
因为你知道,真正的产品人,是能在打击中生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