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人件】项目最难的是人

Authors

省流版:我们技术人,普遍有一种幻觉:项目之所以难,是因为技术难。代码难,架构难,需求难,工具难——这些确实都难。但你总会发现,那些把我们逼到深夜、让进度表暴走、让老板摔杯子的项目灾难,大多数并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出在人上。

说得更具体点,是出在人之间的协作上,也就是社会性复杂度。

灯下找钥匙

在书里看到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位管理者在昏暗的街头丢了钥匙,却跑到隔壁灯光明亮的街道寻找。理由是:“那边光线更好。”

我们很多开发者在管理工作中的表现,正是如此。我们在项目一团糟时,第一反应不是去理解团队结构、角色冲突、目标分歧,而是拉起技术会议、加码代码规范、切换开发语言、部署 CI/CD。

因为,这些是我们“看得见”的部分,和我们熟悉的“灯光明亮”的技能领域相关。而社会性复杂度呢?那是一条昏暗小巷,潮湿、杂乱、不好下脚。

可偏偏钥匙,就丢在那里。

项目中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人

技术挑战是可以拆解和压缩的。你可以重构、引入库、设定阶段性目标。但人带来的变量,是跳跃性的。今天你这边刚说定“下周出方案”,结果另一个同事在客户群里说:“这个功能我们正在开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最具迷惑性的是,我们还经常试图用“生产思维”管理“项目型开发”——稳定性、流程化、标准作业程序,一层又一层堆砌上来,试图以“管理的确定性”来压住“人性的不可控”。

结果就是,项目没准时上线,文档却齐全得像是 ISO 审计。

社会性复杂度,不是“人情复杂”

很多人一听“社会性”,脑中浮现的是办公室政治、暗箱操作、拍桌子、抢功劳。

不,它说的是另一种复杂性:

  • 为什么两个优秀个体组合成团队,反而互相拖后腿?
  • 为什么一个原本高效的项目,一换产品经理就节奏全乱?
  • 为什么一个团队“人都没变”,但气氛变得小心翼翼、人人自保?

这些,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安全、沟通模式、目标一致性、权责机制这些**“看不见”的结构问题**在起作用。

管理者的责任,不是“让大家努力”,而是“让努力有用”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团队很努力,加班到深夜,写了很多代码,做了很多版本,但最后产品还是失败。为什么?

因为管理者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角色:创造一个能让人做成事的环境

这不只是帮大家排优先级、拉 standup 会议、写 OKR,更包括:

  • 容忍错误(但不容忍重复错误);
  • 鼓励反馈(尤其是下属对你的);
  • 不伪造截止日期;
  • 不推高无谓的内部竞争;
  • 不滥用“质量不重要,先交付再说”的借口。

团队的产能=个人产能 × 协作质量

一支团队,如果不能构建高质量的协作结构,再优秀的人也会被耗干,最后人走茶凉,只留下几个规范文档和“我们以前也试过”。

回到“社会性”,我们需要真正的管理观念升级

最危险的项目管理者,是那些认为“自己技术还行、管理是天赋、团队问题都能靠拍脑袋解决”的人。

他们往往有以下几种表现:

  • 把所有问题都归因于“招的人不行”;
  • 觉得“氛围太细腻,影响执行力”;
  • 喜欢说“我们需要更多执行力”,但不愿花时间了解每个人在扮演什么角色;
  • 一边打着“我们是工程文化”的旗号,一边套用流水线式 KPI。

管理,不是“让人动起来”,而是让人心甘情愿地一起动起来。

这句话听起来像鸡汤,其实是硬道理。没有这个逻辑底座,任何管理技术——OKR、敏捷、绩效考核、数据驱动、增长黑客——都会变成管理伪术。

写在最后

我们不妨给自己一个挑战:在下一个项目启动时,先不去讨论技术栈,而是先花两小时聊聊以下几个问题:

  • 我们这个项目真正的成功标准是什么?
  • 每个人能从这个项目中获得什么成长?
  • 有哪些看不见的风险,在影响大家的沟通和协作?
  • 我们愿不愿意接受试错?底线是什么?
  • 谁来当“社会性”的维护者?

项目最难的部分,永远是人。但也只有当你拥抱了这个事实,技术,才终于不再是孤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