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刻意练习】成年人的修炼方式

Authors

TLDR:没有进步,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一直在“瞎练”。

在我们团队,每当有人陷入“怎么都做不好”的焦虑中,我都会问他一个问题:“你这周,练了什么?”

注意,我问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练了什么”。

练习是有意图的重复,工作只是习惯的延续。

这本《刻意练习》可以看作是一本“成年人的自我进化手册”。它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真相:只靠多干,是不会变强的。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从来不是“做得多”,而是“练得对”。

01 你不是不够努力,是练错了方向

大多数职场人早已实现了“熟能生巧”:代码写得飞快,报告做得漂亮,会议发言精准……可三年过去,还是那个中等水平。为什么?

因为我们停留在“天真的练习”(naive practice):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做那些已经熟练的事。久而久之,大脑早就懒得再开辟新通路了。

专家级成长的关键在于:“走出舒适区,有反馈,有目标,有计划。”

它甚至不复杂,四步走:

  1. 设定明确目标:不要说“我要进步”,而是“我要在两周内让用户留存率提升 10%”;
  2. 保持高度专注:练习时远离手机、远离打扰,每次练习都当成比赛;
  3. 获取及时反馈:找教练、找老板、找队友,哪怕是一句“你刚才 PPT 的结构不太清楚”;
  4. 持续走出舒适区:你不需要每天都挑战极限,但每天要至少比昨天多走一步。

不是干得多,而是练得对,才能升级打怪。

02 从“做事的人”变成“升级的人”

我们经常用“PDCA”(Plan-Do-Check-Act)来讲述团队执行的方法论。但对于个人成长来说,这其实更像是“升级通关图”:

  • P(Plan):目标明确,有挑战,但可实现;
  • D(Do):走出舒适区,投入练习,不是单纯“重复”;
  • C(Check):获取反馈,自我复盘;
  • A(Act):针对问题调整策略,优化路径。

我自己在带新人时,会给他设定“每周一个技能挑战”,比如“这周只练接口联调效率”。一周内反复做、观察、优化,配合我点对点反馈。短期内看不到太大变化,但 8 周后,他的“战斗力”会肉眼可见地飞升。

PDCA 不是开会用的四个缩写,而是刻意练习的地图。

03 真正的高手,都靠“心理表征”打怪

什么是“心理表征”?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大脑里的一套压缩指令”。比如:

  • 普通人看项目计划表:一行一行扫;
  • 优秀的产品经理:一眼就能看出哪个关键路径有风险。

他们不是更聪明,只是大脑里“看到了我们没看到的结构”。而这,靠的是大量的刻意练习与知识模式的反复调用。

**长期练习会在大脑中形成更高效的信息加工结构,降低工作负担,提升判断力。**换句话说:

表面是执行力,底层是认知结构。

04 从现在起,别再“努力白费”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

  • 总是很忙,却没看到进步;
  • 听了很多课,却不知道怎么用;
  • 每天都累,还是在原地踏步。

这是因为你把“工作”当成了“练习”,却没有在“练习”里加入目标、反馈和改进机制。

其实,成年人最大的奢侈不是时间,而是专注地做一件事的机会。

所以别再瞎练了,别再瞎忙了。把工作当成练习场,拆解目标、走出舒适区、引入反馈,持续迭代。

你会发现,那些看起来“天赋异禀”的人,不过是更早开始了正确的练习方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