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十三层空间】六十年前的黑客帝国

Authors

有时候我在开会时会盯着某位同事出神,心想:如果他是一个模拟器里的虚拟人,那他每天“同步工位、喝咖啡、点赞日报”的行为,会不会是某个算法为了训练团队协作模型而设定的脚本动作?

我不是疯了——至少不是完全疯了。

这本出版于 1962 年的小说,设定上可以说是《黑客帝国》的原祖模型。一位科学家建造了一个社会模拟器“幻世-3”,用来测试广告和产品的社会反应。然而渐渐地,现实与模拟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连建造模拟器的人,也开始怀疑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否真实。

想想看,这就像你开发了一个测试环境,后来发现自己其实在测试环境里——而且还不能“roll back”。

幻觉并不可怕,认知偏差才恐怖

故事中有一幕让我冷汗直流。主角意识到,那些模拟器中的“虚拟人”,在某些特定刺激下,竟然能表现出和真实人类完全一致的复杂行为模式。他们会犹豫、会愤怒、会爱、会自杀。

“我们只不过是一个上层世界用来预测市场行为的反应单元。”

读到这里,我脑中弹出两个字:用户。

当我们做产品调研、投放广告、布置AB测试时,用户是不是也在经历一次又一次“幻世-3”的刺激?他们的点击行为、停留时间、转化路径,就像小说中的虚拟人脑袋上的电压波动一样,被高效采集、分类、建模、投喂大模型。

区别只是:那是 1962 年的磁鼓模拟器,我们是 2025 年的算法推荐系统。

现实世界,可能只是另一个问卷表单

这本小说不是在探讨未来科技,而是在提醒我们: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本质上是建立在有限经验和集体共识上的建构。

有人说“我能看到、听到、触摸到,所以我确定自己是真实的。”那我请问你:你昨晚做的梦在梦里的时候真实不真实?你十年前深信不疑的某个观点,现在回头看是不是也像个笑话?

更进一步说,那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道德标准、政治逻辑,会不会也是某种更高阶模型的“默认配置”?一个宏大的“幻世-3”,一套无形的认知模板,为我们设定了“这就是世界应有的样子”。

所以,当你下次对某个社会现象产生强烈的“这太反常了!”的感觉时,先别急着否定——也许你只是碰到了系统的罅隙,一个未建模完备的“未完成场景”。

真相是否重要?可能并不重要

如果我们真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里,那是否知道真相还有意义?小说的回答是——“知道真相的那一刻,可能是你被格式化的那一刻”。

主角为了寻找真相,目睹了接连不断的“消失”:人从记忆中被抹除、画作从历史中消失、逻辑从认知中断裂。直到最后,他被告知:“你之所以会怀疑,是因为程序出现了 bug。”

太真实了。在现实世界里也是这样。你越接近一个问题的本质,就越会碰到信息屏障、集体沉默、逻辑跳跃。甚至有人跳出来说:“你想太多了。”

但恰恰是这些“你想太多了”的瞬间,才是接近真相的开始。

最后的最后:模拟也好,真实也罢,我们依然有选择

我非常喜欢小说结尾那个“她”的角色。她早就知道这个世界是模拟的,但她依然选择留在这里,陪着主角,一起面对即将崩塌的程序。

“真正重要的,是人的思想。”

在无论真假、虚拟或现实的世界中,人的选择与信念,依然是最强大的变量。

就像我们做一个产品,即便用户画像再精准、数据模型再聪明,但最后能决定产品生死的,永远是用户自己点下的那一下“确认”。

无论你觉得世界是真还是假,至少这一刻你是自由的——自由去思考,自由去选择你信什么、不信什么。

这或许就是“幻世-3”永远模拟不出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