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天地九重】用身体和意志熬

Authors

在航天员公寓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

说实话,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我的直觉反应是——这应该是写给诗人的,不是写给执行任务的。

但读完《天地九重》这本书,再回头看这段话,忽然明白了:这不是抒情,这是总结。是无数次超重训练、极限翻滚、枯燥等待、精密模拟之后,用身体和意志熬出来的一句话。

这不是“生活的理想高地”,这是“执行的极限低空”。

训练,是一场以失败为常态的修行

航天员的训练,不是“今天再进步一点点”,而是“今天能不能不被淘汰”。书中提到,飞行员到航天员之间,并非只是从大气层到太空的“几百公里差距”,而是从“人类极限”到“人类突破极限”的跃迁。

每一项技能都要练到近乎本能。对《飞行手册》的熟练程度,是“倒背如流”的程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没有第二次机会”的那一刻,能无意识地正确执行。

在工作中我们常说“标准化”和“流程管理”,但对航天员来说,流程不是优化,是生死线。每一次重复,都是在用训练对抗不可预测;每一个细节,都是在为“万无一失”打地基。

纪律,从叠被子开始,到执行任务结束

书里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叠被子,从某一点上代表和规范着你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一个什么样的军人。”

说实话,我们在 OKR 里强调执行力、在周会上讨论责任闭环,在写 PRD 时标注验收标准……这些工具的根源,本质上都指向一个朴素的能力:是否能把一件事,从头到尾、准确无误地做完。

而航天员训练里的“时间管理”,已经不止是效率问题,而是“你能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能力测试。在任务面前,没有“我大概是”“我可能会”,只有“是”或者“不是”。

这种对自我要求的精细程度,让我想到团队里那种“对自己很狠”的同事:周末 10 点写周报、凌晨两点调日志、上线前像对待手术一样审查回滚脚本。他们可能不说“热爱”,但他们的行为已经证明了忠诚。

真正的快乐,是对抗过艰难之后的笃定

飞行训练中提到“低空掠过羊群”,一方面是少年顽皮的乐趣,另一方面也是“熟悉系统”带来的掌控感。这里的快乐不是轻松,而是穿越了痛苦的余震。

我理解的“快乐”不是“享受”,而是“对得起”。对得起训练、对得起团队、对得起这份责任。就像书中说的:

“当一件事坚持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就接近成功了。”

这是每一个真正做出成果的人的共同体验:产品迭代几十次、代码推倒重写、KPI死线前熬夜修Bug……你未必留下照片,但你知道那一刻你拼尽了全力。

结语:最深的敬意,来自最深的理解

书的最后,总书记目送航天员出发、眼含泪光。那不是情绪泛滥,而是对一份职业最深的敬意。这一幕,也让我想到团队那些“打不赢就加班、熬不过就硬抗”的普通人。

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太空,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自己岗位上,成为那个“不能出错的人”。

我们不需要每天喊口号,也不需要每周写三页总结。我们只需要记住:那种对执行的敬畏,对细节的敏感,对失败的恐惧和对胜利的渴望——这些,才是每个专业人士真正的底色。

执行不是命令式的推进,而是一种信念,一种决心,一种“你后退一步,就会伤到队友”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