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编写可读代码的艺术】写给程序员的情书

Authors

省流版:有人说,看一个程序员写的代码,就像在读他的日记——是不是清晰、有逻辑、有责任感,一目了然。说得更直接一点:你写的不是代码,是你对同事的尊重,对未来自己的体贴,以及对这份职业的敬畏。

很多公司把“代码审美”挂在嘴边,但一问标准,全是玄学。而真正的高手,都在用一句朴素的标准判断代码的好坏:

📌 “能不能一眼看懂。”

可读性,不是加注释就够了

让我们先打破一个常见误区:可读性不是注释写得多,而是_代码本身就能说话_。

一段代码,如果需要一长串注释才能说明白它干了什么,基本可以断定:命名烂、结构乱、变量多、逻辑绕。

注释的最高境界,不是“我把注释写明白了”,而是我把代码写得根本不需要注释。这不是炫技,而是责任。

写代码,先想名字

我们大多数人从 Hello World 一路写到中间件,绕不过的第一个功课就是起名字。

变量名、函数名、类名,都是我们留给团队的“小纸条”。清楚明白的名字就是一种节约:省下同事几分钟阅读时间,也省下未来你 debug 时的几口老血。

比如你写了一个方法叫 GetPage(),好,那它是从缓存里拿?数据库里查?还是调接口下载?全靠猜。

不如改成:

  • FetchPageFromCache()
  • DownloadPageFromInternet()
  • QueryPageFromDB()

清晰胜于聪明,明确强于装可爱。别再用 tmpdataretval 这些词当心理安慰了。

不要让读者追踪你的变量

程序里最容易失控的生物,不是 bug,是变量。

变量一多,脑袋发懵;变量作用域太大,忘了在哪用的;变量值变来变去,就像在看谍战片。

最佳做法很简单:让变量的“活动范围”越小越好,值越不变越好。能 const 的就别留活口。能一步到位的,就别引入“中间变量”。

你写一行代码,相当于埋一个地雷。变量一多,团队就在雷区里办公。

让结构说话,而不是读者来猜

我们曾经看到一段三层嵌套的 if-else,还夹杂着两个三目运算符,配合 do-while 和 break,看得人脑中打转,键盘都想摔了。

建议:

  • 控制流尽量浅显,能早返回就早返回;
  • 复杂表达式尽量拆解,用“解释变量”命名;
  • 类似代码块写得像一点,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

如果读代码像在爬楼梯,那你就多加几个扶手。

好的代码,是有审美的

我们不是在写诗,但好代码的确有“美”。

它排版一致、逻辑清晰、布局分明,读起来节奏自然、眼睛不累、心情舒畅。

它会自觉地用空行把不同功能区隔开,把相关逻辑写在一起,甚至函数的排列顺序都有讲究。

审美不是艺术,是习惯,是对质量的最低要求。

写代码是为了被人理解,不是炫技

这本讲代码可读性的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代码的写法应当使别人理解它所需的时间最小化。”

是的,最小化认知负担,不是最小化行数。短不等于好,一行写完不等于优雅,别人改不了才是真的糟。

写得短是能力,写得清晰才是品格。

写在最后:代码是团队文化的镜子

在一家有责任感的技术团队里,代码从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整个组织的语言风格

能不能一眼看懂,能不能快速 debug,能不能轻松测试,其实反映的不是某个工程师的水平,而是整个团队对“专业主义”的共识。

所以,下次你想快速把功能写完时,请再多想三秒钟:

“我这行代码,是未来某人掉进坑里的开口,还是他顺利推进的阶梯?”

写代码,不只是写功能,而是在写你对身边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