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谷歌和亚马逊如何做产品】从混乱到卓越

Authors

省流版:交付,不是搞定工作,而是搞定客户。 让我们一起用流程的力量,把“做完了”变成“做对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产品立项那天,团队群炸了锅,气氛如高考冲刺前一夜。但几周后,节奏乱了、节奏没了、甚至项目也没了。

这是为什么?不是大家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不对,甚至没有方向。

软件交付这件事,本身并不玄乎。玄的是:大多数人都以为靠激情、靠“加班情怀”、靠“这次一定能成”,就能搞定。结果交出去的是 bug 和无尽的返工单。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项目开得轰轰烈烈,结尾时却像考完试一样沉寂”——别急,说明你离进化只差一套方法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从混乱迈向卓越交付,用七个阶段,打造一款真正被客户认可、团队愿意宣传的产品。

第一阶段:确认产品使命,别再做“自嗨型”软件

如果你对“我们为什么做这个产品”说不出三句话,那就别急着开始开发。
使命不是写给老板看的 PPT,也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它应该是一把筛子,帮助你过滤所有“诱人的伪需求”。

好使命的标准是三个:

  • 能唤起兴趣(团队愿意印在 T 恤上)
  • 提供方向(知道下一步该干嘛)
  • 凝聚共识(不至于项目中期吵崩)

一句话总结:不以使命为导航的产品,都是漂浮在幻想中的独木舟。

第二阶段:定义产品,用文档统一语言

别怕写文档,怕的是团队靠“感觉”沟通。

用 PRD、FAQ、线框图、10 分钟演示文稿把你脑子里的想法变成别人能读懂的东西。不是为了繁琐,而是让每个人看到同一张蓝图,而不是各自画饼。

写不出文档?可能是你还没想清楚。如果你连“这个产品对谁有价值”都说不清,那别人怎么为它拼命?

第三阶段:设计用户体验,别让用户当测试员

功能可以多,体验必须准。

你得不断追问:“这个流程用户理解吗?”“这里能不能再少点点击?”

让设计和开发团队一起打磨交互细节,别出现那种经典场景:“设计做得像艺术品,开发交付像家暴现场。”

第四阶段:做一点点项目管理,刚刚好

做太少,你变救火队长;做太多,你成流程杀手。

项目管理不是周报和甘特图,而是你在节奏乱的时候还能稳住场子。一个靠谱的负责人不是全知全能,而是能在混乱时说:“我们先把这个搞定。”

第五阶段:测试是前奏,不是尾声

测试不是 QA 的事,而是整个团队的责任。别让测试阶段变成“漏网之鱼检验场”。

每发现一个 bug,都是系统性疏忽的暴露。处理 bug 不要纠结于“能不能忍”,而是“这会不会影响口碑”。

第六阶段:设定发布指标,别用“感觉”判断成败

成功发布的标准不是“上线了”,而是“有没有人用,用得爽不爽”。

提前设定关键指标,比如留存、使用时长、关键路径点击率,并搭建 dashboard 监控。上线前放一瓶香槟在冰箱,上线后再决定要不要开。

(很多项目的香槟最后变成了“项目复盘会议”的杯子。)

第七阶段:发布,不只是把代码 push 到生产环境

一次发布,应该包含营销、文案、公关、客服 FAQ、上线 checklist、危机应对方案……没有这些,产品上线就像赤脚进战场。

而真正的高手,发布前不是问“做完了吗”,而是问“别人会怎么看?”

最后,一点现实主义的提醒

如果你觉得这七步听起来太重,没关系,你可以从三步做起:

  1. 明确用户需求和成功指标
  2. 以最小成本实现最主要的需求
  3. 发布并收集反馈,再做决定

很多时候,流程不是一开始就引入,而是当你踩坑之后,才意识到它的必要性

流程不是负担,而是一套避免你“再洗一次车”的保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