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高难度沟通】重建新对话
- Authors
- Name
- 小土刀
- @wdxtub_com
1 公众号正文
省流版:难度主要体现在层级的固有成见。打破旧框架,才能重建新的对话空间。
在管理和组织里,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微妙的现象:不是任务太复杂,而是“层级的固有成见”太顽固。
- 上级觉得下级“不懂全局”,只会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 下级觉得上级“站着说话不腰疼”,动不动就抛出不切实际的目标;
- 同级之间的对话也常常陷入“谁更懂行”的暗战。
于是,沟通就像是三国演义:各说各话,僵持不下。
1. 成见的“诱饵”
书中提到的“诱饵”特别有趣,其实和职场的层级对话高度契合:
自以为正确:领导觉得“我经历多,我说的就是对的”;员工觉得“我做得最辛苦,我说的才靠谱”。
自以为正义:中层常常扮演“骑士”,认为自己是夹心饼干里最清醒的一层——上要抗压,下要背锅。
自以为确定无疑:谁都不愿意承认“不知道”,因为在职场里承认模糊就等于暴露弱点。
自以为安全:于是大家选择沉默,心里默念“多说多错,少说少错”。
问题是,这些诱饵看似保护了自己,实际上让对话陷入了僵局。
2. 打破成见:动态真实
如何破解?书里提出的一个关键词是——动态的真实。
意思是,不必一开始就追求“完美的表达”,而是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带着矛盾和偏见进入对话。先把“自己也不完全正确”的心态放在桌面上,谈话才有继续下去的可能。
比如:
上级可以承认,“我确实没有经历过一线的细节,所以需要你们告诉我风险”;
下级也可以承认,“我对大局的理解有限,所以需要你们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种承认不是示弱,而是一种重新打开空间的姿态。
3. 重建对话:四个步骤
当成见被打破,接下来就进入重建。书里给出的四个步骤,可以看作是管理者的“僵局转化公式”:
读懂潜台词:别只盯着“字面上的争论”,而要去理解对方最担心的是什么。
承认矛盾与责任:比如“我知道我对细节考虑不周”,或者“我承认我过度放大了困难”。
双向思考:别再陷入“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尝试创造第三种可能。
关注未来而非妥协:不要只纠结于谁错谁对,而是头脑风暴新的路径。
用一句俗话总结:不要在原有的框架里打补丁,而是要敢于拆掉旧房子,再建一栋新的。
4. 小结:先打破,再重建
层级的成见就像职场的“空气污染”,无形但处处存在。打破它需要勇气,重建它需要方法。
勇气在于承认:自己也可能有偏见;
方法在于:用动态真实去对话,用四步法去重建。
这样,我们才能从“你不懂我”走向“我们能一起创造”。
毕竟,难度主要不在任务本身,而在成见。先打破,再重建,组织才能真正释放潜藏的能量。
2 Prompt 及书摘
请基于参考文章的写作风格,基于给定的主题和书摘,写一篇公众号文章
# 写作要求
1. 字数控制在 800-1000 字。
2. 参考文章是我个人的写作风格,尽全力模仿并保持风格一致。
3. 生成配图建议,比例1:1。
---
# 参考文章
省流版:战略不只是 CEO 的工作,执行也不只是一个战术问题。每个领导者都要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式来实现执行。
这本书是 CEO 给 CEO 写的执行教科书,全书最核心的是三大基石和三大流程:
- 执行的三大基石是:1)领导者的七项基本行为、2)企业的文化变革框架、3)知人善任。
- 执行的三大流程是:1)人员选育流程、2)战略制定流程、3)运营实施流程。
基石是骨架,流程则是经脉,两者融合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的境界。在创业公司中,领导者需要艺术地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下完成“领”和“导”的工作。如果把这两个字换成英语单词则更加清晰:领-Lead,导-Guide。
怎么把执行的理论转化成实际且有效的行动,就需要从领导者个人的提升和流程落地两个角度来切入,实际上就是形成一套组合拳,并且不断练习和精进。这里列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项目,供大家参考:
领导者个人提升:
- 全面深入了解企业和员工;
- 实事求是;
- 设定明确的目标并排出优先顺序,如果目标过大:将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成功的子目标;
- 持续跟进,直到达成目标:暴露出规划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并迫使人们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协调整个组织的工作进展;
- 通过教练辅导提高下属能力: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指出对方行为当中的不足,向他提供具体而有用的反馈;
- 了解你自己;
- 在棘手的问题上能够进行果断决策;
- 通过他人完成任务;
三大流程的落地,可以按照季度为大节点,每月、每周进行跟进:
1. 人员选育流程: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继任者培养(succession depth)、降低离职风险(reducing retention risk)和对表现不佳的人员做出处理决定;
2. 战略制定流程(部门战略):这个季度最需要达成的 3 个目标是什么?
3. 运营实施流程:在我们当前的工作中,有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你们喜欢公司的哪些地方,而哪些地方是你们认为应当改进的?
每次会议结束之后,制订一份清晰的跟进计划:目标是什么,谁负责这项任务,什么时候完成,通过何种方式完成,需要使用什么资源,下一次项目进度讨论什么时候进行,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将有哪些人参加。
---
# 书摘
在谈话陷入僵局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到另一类更为微妙的影响他人的做法——“调整说法”,或者“转换”。同样,这类做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调整说法可能对你很有用处,我们也鼓励你尝试。但是,这种转换和调整的做法就常常会遭遇以下的4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当我们为了迎合他人的目标而调整我们的说法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关心他人的目标。
+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费尽心机斟酌词句,听众却可能不买账。因为,他们怀疑我们故意隐瞒了一些东西。对于我们或我们所属组织的主要动机,听众可能会有一种整体上的不信任感。人往往能觉察到他人的诱导。
+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听众不买账,我们就会备受打击。我们要么会激烈争辩,要么会因为害怕出现这一局面而彻底放弃沟通。结果往往是,我们退回到我们熟知的“对唱诗班传教”的模式,大谈特谈“跟他们说不通”。
+ 最后,我们可能不知道该如何调整我们的表达方式,因为此前没有人针对特定的谈话对象做出过这样的转换
真实只能在谈话中生长。我们播下承诺追求更好的结果的种子,在同伴的帮助下生根发芽,开始探索和暴露出我们的矛盾之处。然后,我们开枝散叶,进入新的空间,用新的方式展开艰难的谈话。只要坚持下去,我们就能开始收获新的理解和创造性的成果。
我们希望你的行事方式能够与你真正想要的未来相一致,而不是与过去相一致,同时不断学习和成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的真实”。
·动态真实的关键是坦诚,承认自己的矛盾和冲突之处。这一点通常在彼此信任的关系里更容易做到。你可以从这里起步,然后尝试在其他情境中同样做到动态的真实
花一些时间,从对方的角度来反思你们的谈话。你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你会为你当时的状态负起责任吗?关于你的状态的两种看法,你在二者中间找到共同点了吗?如果没有,继续寻找。检视并面对你在谈话失败中的责任可能是非常困难的。然而,这其中的抵触和不适感越强烈,你就越能为你自身的成长赢得空间,你也越有可能打破僵局,推进谈话。
关于谈话将如何进行,我们可能会尽力掩盖我们的偏见和假设。但是,这些负面的东西却会通过我们的行事方式和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即我们的状态,流露出来。谈话甚至可以在发生之前就陷入僵局。
诱饵的4种基本形式
+ 自以为正确的感觉很好。在上学期间,我们花了所有的时间来知晓正确答案,并且获得相应的奖励。没准儿我们就是那些赢得了五角星,取得了好成绩,受到父母和老师称赞的孩子。我们心里感到非常踏实,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或者,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些东西,那么在我们觉得自己正确、聪明和博学的时候,我们对奖励的感知只能更为强烈。
+ 自以为代表正义的感觉也很美妙。当我们站在道德的一边的时候,我们就会(错误地)引用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话:“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很多时候,我们会做出某种形式的牺牲,比如不吃牛羊肉,在他人涌向金融行业的同时去非营利机构做一份低收入的工作。现在,我们就是正义的化身了!当然,如果我们能找到有罪的人,想体会代表正义的感觉就容易得多了。而且,这种罪人比比皆是。
+ 自以为确定无疑的感觉非常舒适,因为不确定的感觉确实太糟糕了。如果我们不再吃牛羊肉,转而素食,那么我们会去追问植物来源的肉类替代品是否会排放同样多甚至更多的二氧化碳吗?我们只会认为:“这是正确的事,所有的人都应当这么做。”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认为所谓的气候变化就是一个骗局,那么当我们确定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不用再去费力检点自己的行为了。
+ 自以为安全的诱饵常常出现在由于我们担心谈话的结果从而完全回避谈话的时候。当然,改变现实可能会需要我们号召他人一起努力。但是,回想我们在第3章里列出的人们对环保主义者的那些印象,我们果真要承担被他人称作神经病、自以为是的环保狂(或者你所倡导的社会风尚中的对等说法)的风险吗?还记得你从前要求老板、邻居、父母或下属做你关心的某件事情,结果却被某些人喝止的惨痛经历吗?那种感觉很难受!与此相比,不去要求他人,或者偶尔跟志同道合的行动者们痛快地抱怨一通则要安全得多。
行动者的常见陷阱背后都有特定的背景对话、代价和诱饵。这些陷阱有“自以为是”、“某些人应该”、“独行侠”和“我知道什么是前进”等等。除非我们放弃诱饵,否则我们永远都爬不出陷阱。
·诱饵通常包括在复杂的事情上自以为正确、自以为代表正义和自以为确定无疑,也包括在我们躲避对抗的时候自以为安全。
放弃诱饵需要勇气。关键是搞清楚我们真正想要什么,并且敢于与他人分享。
+ 通常,我们提出倡议的源头是一些鼓舞了我们的东西,比如我们对他人\对生活的爱,还有我们对未来的设想。但是,由于谈论这些想法会让我们感到不安,所以,我们只能以一种客观的方式来谈论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
+ 了解我们的动机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对我们很重要。这些动机有的是偏向内在的、自主的动机,有的是偏向外在的动机。
+ 为了打破谈话僵局,我们首先要关注内心,看清自己最关心的事情。这么做能够为谈话提供全新的基础。
+ 了解内在动机的方法之一是想象我们想要创造的未来的样子。这一经历不仅能帮我们发现我们在乎的东西,还能帮我们体验新的状态。
+ 发现并表现出新的状态能让我们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看待僵局中的谈话。
重启谈话始于承认我们的问题,并且为我们导致了僵局而道歉。
+ 我们有时不愿意道歉,因为我们认为,道歉会让我们丧失主动权。然而实际上,道歉既能让我们负起责任,也能增进我们和对方的关系,因此有助于我们掌握主动权。
+ 对于我们的道歉,对方可能不会立即转变他们的行为和看法,但是,道歉毕竟打开了一个通道。道歉能让双方走出过往的僵局,共同创造未来。
+ 由于承认自己过去的状态会让你感到强烈的不安,所以在做出行动之前,你需要向他人做出承诺,并且找人来监督你。最终,你会觉得这一努力是值得的。
把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歧看作潜藏的能量。如果能量过高,我们会回避分歧,因为我们不想被它所伤。但是,如果我们能让这种能量缓慢释放,那么它就会是非常有用的。它能激发我们的行动力和创造力。为了驾驭这种能量,我们提供了4个步骤,以此来应对新的谈话:
1. 读懂别人的潜台词:超越就事论事的争论,试图理解双方在谈话中的情绪——每个人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
2. 承认矛盾,为分歧承担责任:承认你、你的组织和其他人如何制造了这些价值观之间的取舍、冲突和分歧。面对你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3. 双向思考,而非单向思考:表达打破明显的价值观冲突的意愿。
4. 关注未来的可能,而非关注此时的妥协:在现有空间之外头脑风暴,搜寻、联系、构想和创造。
你可以将分歧转变为创新和行动的推动力量。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接受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
+ 接受价值冲突需要经过4个步骤,它们能帮你摆脱谈话僵局。但是,你首先得勇于承认自身落入的陷阱。这些步骤还能帮你在分歧中展开新的谈话。
+ 第1个步骤是超越就事论事的争论,澄清价值观,以及相关的愿望和恐惧。在理解他人想法的时候,考虑关心的层次和道德基础。
+ 第2个步骤是为分歧承担责任。承认你自身的矛盾之处——你也关心对方所关心的价值,同时承认你在分歧形成中的责任。
+ 第3个步骤是打开新空间。向对方表明,你希望超越无法让任何一方达成目标的妥协做法,并且找到能打破不同价值之间的明显妥协的解决方案。
+ 第4个步骤是探索新空间。在熟悉的想法之外头脑风暴,搜寻、联系、构想和创造
---
# 主题
难度主要体现在层级的固有成见,我们先打破,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