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穿越非洲两百年】制度、信仰与发展的三重悖论
- Authors
- Name
- 小土刀
- @wdxtub_com
在我们谈战略与执行、组织进化、流程优化的时候,常常假设了一个稳定的前提:有制度可依,有资源可调,有文化可塑。然而当视角从企业会议室移到非洲大陆,这些假设就像 PowerPoint 上的飞线:精致、清晰、但悬浮在半空,没有接地。
非洲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结构上松散、历史上创伤、现实中混乱的拼图。在这块大陆上,战略的理想和执行的现实之间,有着一道比撒哈拉还宽的裂谷。
一、殖民的“组织架构”遗产:留下的是框架,不是流程
如果说一个企业要想良性运转,首先要搭好骨架(组织结构)、接通神经(信息流)、流通血液(资源),那么非洲国家很多连“骨架”都没法自主搭起来。殖民者在地图上随手一划的边界,硬是把几个互不搭界的部落凑成了一个“国家”,就像 HR 把后端、市场和财务凑成一个项目小组,还不给项目经理配权限。
利比亚、马里、苏丹这些国家在“组织初建期”就犯了一个战略错误——以为推翻独裁就等于民主上线。实际上,他们只是拆了旧的独裁流程,却没能跑起来新的治理系统,结果是各路势力争相上台,仿佛公司刚解散就有无数“原员工”争着抢公章。
所以我们不能怪非洲不执行得力,很多地方是压根没来得及建立“可执行”的机制。就像一个公司连 KPI 是啥都没定,就在问为什么大家不自驱、不协同、不成长。
二、经济是地基,信仰是钢筋,文化是混凝土
很多人对非洲的伊斯兰化感到不解——“怎么越贫穷的地方,宗教信仰越强?”其实这是一个文化系统的自我修复机制。
企业文化落地靠“安全感”和“归属感”,在一个政府不可信、社会服务缺位的地区,清真寺往往是唯一的“HRBP”。它发饭、管病、教书,还不裁员。你说这样的组织靠什么运作?靠信仰。信仰是他们最后的组织信号系统。
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极端化”,而是资源严重匮乏时,系统自动调用最稳固的那一层做兜底机制。这就像当你把预算砍到只剩 5%,团队就会自动只保留“最核心价值观”——只是这个“核心”,可能并不与你想象的战略方向一致。
三、领导者的错觉与国民的选择困境
非洲的很多“强人”领袖,比如穆加贝、门格斯图、卡加梅,刚上台时都不是暴君。他们大多有民族理想,也尝试过制度建设。但当发现自己治不了“这个系统”,只能祭出压制的快捷键。
这就像企业的中层管理者,试图推行改革,发现公司实际运行的不是《员工手册》而是“默契潜规则”,于是只好用 KPI 胁迫、用层级压制,直到自己也成为了曾经讨厌的“旧系统一员”。
而普通人呢?他们并不蠢,也不盲目。他们只是在“没得选”的环境下做出了生存最优解:偷渡、逃难、或者,信仰安拉。就像那个坐在渡船边犹豫了一夜的青年,嘴上说着“祖国烂透了”,其实只是在替自己的离开寻找一点心理安全感。
结语:战略,是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能力
非洲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管理者常常忽略的真相:战略不是在理想状态下制定的蓝图,而是在“结构混乱、信仰分裂、资源匮乏”下,依然能协调出一套“基本动作”的能力。
当你开始觉得团队难带、项目混乱、制度跑不动时,不妨看看非洲这面镜子。你会发现,我们口中的“问题”,在非洲叫“日常”。
而真正的执行者,不是等一切就绪才上场,而是能在战火与误解中,把目标拉成一条能走的线,哪怕这条线只是“明天早点离开廷巴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