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英雄的归宿
- Authors
- Name
- 小土刀
- @wdxtub_com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执行力的悲剧版本,去看看北宋的狄青。
不是不会打仗,不是没有政绩,不是不忠于朝廷。相反,狄青是打得最猛、升得最快、功劳最大的那一个。但他也是那个最后一个坐上枢密使的武将,是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坐那把椅子的“兵”。
如果把企业的组织比作一个帝国,那么每个优秀的执行者,其实都应该是未来的将军。但你得小心:当你的才华和存在,突破了组织原本设定的“阶级”边界,你可能会变成边角料——一个组织里最可怕的位置。
领导力的起点,是选择走哪条路
种放的母亲临终前对他说,你自己选吧:是留清名,还是得富贵。无论哪条路,家里都替你打好了底。
你以为这种家庭剧本只在宋朝?不,我们每个组织里的执行者、管理者,其实都会面临类似的“路径选择”。
狄青选了一条最难的。他是“配军”出身,一个军队里的最低等级劳工。十年之间,他从行伍底层一路打上中央权力中心,靠的不是裙带,不是投机,是扎扎实实地“能打仗、打胜仗、打硬仗”。
但这也成了问题。你太亮了,整个系统就开始拉警报。
这不是执行力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是权力结构的问题。
执行者的天花板,不在能力,在身份
从战略制定流程看,狄青是标准的“A+选手”:
- 有战略目标(收复西南、平定叛乱)
- 有人员判断能力(他是唯一能单独领兵作战的将军)
- 有资源调动能力(他坐的是帝国的最高军政位)
但他败在流程之外——“这流程本就不是为你设计的”。
帝国的文官系统,从逻辑上说是合理的:防止武人拥兵自重,避免军政合一。但从执行上讲,它变成了另一种不讲武德的“文化圈层保护机制”。有功但无门第,有才但无文气,就成了狄青最大的原罪。
赵祯看得明白,但皇帝也很难“逆组织结构而动”,只好画张画像挂宫里解馋——你干得好,我不忘你,但不能让你留下来。
执行的悲剧,是系统的共谋
我们在讲执行的时候,常常谈目标拆解、责任落实、周报跟进。但在复杂组织中,真正影响执行落地的往往是系统性盲点。
狄青的失败,不是因为不执行,而是他太执行。
- 文化系统拒绝非本族血统的胜利;
- 人事系统惩罚跨越阶层的跃升;
- 战略系统假装欢迎英雄,实际上只欢迎“自己人”。
所以当你在组织中大展拳脚的时候,最好停下来问一句:我这拳,是打在靶子上,还是打在制度墙上?
执行的本质,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一个系统的协同。而系统一旦不想协同你,最聪明的做法,不是硬刚,而是换系统。
给管理者的提醒:别误伤你最能打的人
我们现在流行 OKR、敏捷管理、周会复盘,但再多流程也无法弥补系统的偏见。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请记住下面这句话:
不要因为他不像你,而忽视他的价值;更不要因为你不能复制他,而否定他的存在。
狄青留着刺字,是为了提醒别人他从哪儿来;更是提醒自己:你不能忘了你是怎么一步步打上来的。
狄青失败了,但他的失败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组织的执行系统出了错。
执行者是组织的肌肉,战略家是组织的大脑,而文化系统,是血液。如果血液排斥某种细胞,那是系统的自身免疫病,不是细胞的问题。
所以,在你下次想优化执行系统时,别只看流程,也别只看 KPI,先看看你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把最好的“狄青”,送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