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结网】一位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 Authors
- Name
- 小土刀
- @wdxtub_com
“你又去抄了?”
“有得抄,多美好。”
“但我已经开始愁眉苦脸了——没得抄。”
这段办公室对话听起来像是自嘲,实则是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日常心态:对世界保持高度敏感,时刻准备好“借力打力”。
一、成长这件事,得自带驱动
很多优秀的产品经理,都不是一开始就站在产品中心舞台上的。他们可能是从一线写代码的工程师转型而来,也可能是从设计岗位一步步摸索过来。真正让他们脱颖而出的,不是履历上的哪一段辉煌,而是他们早早就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
将学习与实践绑定成闭环。
比如,有些人面试时能拿出一个自己做的业余项目,这不仅仅是“作品集”,它其实是一个信号:这个人不仅喜欢产品,还愿意花时间、踩坑、走弯路,用脚投票。
而这正是成长最靠谱的方式:愿意用自己的双手验证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总等着从别人的成功里“抄作业”。
二、不是每个观察者都能成灵感猎人
灵感这东西,看似艺术,其实可以训练。我们遇到的灵感大多不是“天启”,而是对生活细节的系统回收:
- 为什么这个页面让人莫名烦躁?
- 用户总在这里卡住,是因为文案、交互还是路径太长?
- 一个功能到底是“nice to have”,还是“必须要有”?
这些问题如果只是看一眼就放过,那就是走马观花;但如果能进一步推理、挖因、验证——灵感才会“长牙”。
所以,观察不是看热闹,是带着“怀疑精神”地看门道。你得像侦探一样,把生活拆解成可分析、可操作的模块,然后再重新组合成产品体验的拼图。
三、不要害怕“抄”,但一定要会“抄对”
“模仿”从来不是产品经理的原罪。事实上,很多伟大的产品就是从“模仿+重构”起步的。
真正可怕的,是一边嫌弃“抄袭可耻”,一边却闭门造车,最后连基本盘都没站稳。这其实是一种“思想NIH综合症”(Not Invented Here)——凡不是我自己发明的,我都不愿接受。
要破这个局,秘诀就是三个字:带着脑子抄。
抄流程之前,先问问自己的架构清不清楚、产品理念是否明确;抄完之后,能不能反哺你的整体设计。抄只是手段,整合与超越才是目的。
四、产品经理的修炼金句
做产品久了,总会冒出一些内化的“口诀”。以下这几句,是我自己经常复盘时会默念的:
- 创造用户价值是第一要务。不是加功能,是解决问题。
- 理念领先,才可能打法领先。别永远做别人概念的“接盘侠”。
- 判断一个产品概念值不值得投资源,看能不能一句话说清楚好处。
- 能偷懒的用户,一定会偷懒。简洁,是最大的用户关怀。
- 复杂度的代价是指数级的。记住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 不要为了让用户点击某个按钮,把他们逼疯。
五、MVP 是探索,不是凑数
产品经理都知道 MVP(最小可行产品),但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功能够少,就是 MVP”。实际上,真正的 MVP 是有“战略感”的。
它要验证的是核心价值命题是否成立、用户是否真会用、这个方向值不值得继续投。
怎么判断一个产品点是不是值得做 MVP?试着对一个朋友说一句话介绍它,看他有没有兴趣听下去。如果一句话都讲不清楚——这玩意就不该上线,更不该投资源。
六、平台思维、体验业态,别光看热闹
产品经理要习惯看“趋势”而不是“热度”。比如,平台产品的后发先至效应,就足够让人冷静——你以为你赢了,可能只是在为别人验证方向。
再比如,“体验业”这个概念,看起来虚,其实是对用户价值的再次升级:如果你连用户的时间都无法让人愿意付出,那说明产品根本没存在价值。
总结一句话:
产品经理的进阶,是一个“不断模仿、持续创造、坚持用户价值”的过程。
你的成长不靠奇迹,而靠每一个观察、怀疑、拆解与构建的日常练习。你不必比别人聪明,但你必须比别人更愿意“往深里看,往实里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