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像高手一样解决问题】TOSCA

Authors

省流版:问题解决的第一步,不是“怎么干”,而是“问题到底是什么”。把问题想清楚,答案才会自动冒出来。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有1小时来解决一个问题,我会花55分钟思考问题,仅用5分钟来找答案。”

这话听起来像凡尔赛,但其实是洞穿一切解决方案空转的魔咒。

我们太习惯于跳进“怎么办”的井口,还没打好地基,就已经开始搭解决方案的大棚。项目做完,复盘才发现根本挖错了坑。

而真正的高手,不是“快刀斩乱麻”,而是“先看清这到底是不是麻”。

一、你说的是问题,还是症状?

我们常常把“问题”挂在嘴边:“用户不活跃”“数据没法拉通”“团队太卷了”……

可这些真的是问题吗?其实它们更像是问题的症状。而“问题症状”跟“问题本身”的区别,就像感冒和病毒,前者是表现,后者才是源头。

你以为自己感冒了,结果真相是——你上周穿短裤跑步、前天通宵写代码、昨天还喝了生椰拿铁。

这时候,如果我们只解决“怎么降温”而不去理解“为啥感冒”,最后只能进入反复发作的循环。

二、用 TOSCA 框架,重新定义“到底哪里不对劲”

想要真正“把问题想清楚”,可以用一个简单但管用的工具:TOSCA 框架

TOSCA 是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分别是:

  • Trouble(麻烦)
  • Owner(所有者)
  • Success Criteria(成功标准)
  • Constraints(约束条件)
  • Actors(相关行动者)

我们以一个实际场景为例:公司准备上线一个新功能,结果内测阶段用户反馈不及预期,大家急着“改改改”,但越改越糊。

用 TOSCA 一梳理,发现根本不是按钮颜色不对、文案不够清晰,而是:

  • Trouble(麻烦):用户并没有理解这个功能要解决他们的什么问题。
  • Owner(所有者):是产品经理在推动?还是市场团队在背锅?谁来最终拍板?
  • Success Criteria(成功标准):是“用户愿意用”?还是“转化率达到10%”?抑或“在下季度发布会前上线”?
  • Constraints(约束):开发时间只有两周、A团队的人力已经满载。
  • Actors(行动者):用户、设计、研发、客服,每个人都有一部分信息,没人掌握全局。

你看,一旦问题被完整地结构化,解决方案就开始从“拍脑袋”变成“打地基”了。

三、“拆问题”,比“解问题”更重要

把问题陈述清楚,是解决问题的 50%。 如果说解决方案是答案,那结构化的问题就是出题方式——如果题都看错了,答得再认真也是错的。

这也是为什么顶级咨询公司从不直接谈解决方案,而是先“框问题”。

  • 假设金字塔:适合你对解决方案有大致猜测的时候。
  • 问题树:当你觉得问题根源未明,先别急着动手,拆开再看。
  • TOSCA 框架:任何时候都值得用一次。

这些工具的本质,不是让你“变聪明”,而是避免你“自作聪明”。

四、别再问“怎么办”,先问“是什么问题”

一位教练型领导者在团队辅导中,总是重复一句话:

“我们在解决的问题,是正确的问题吗?”

很多时候团队争得面红耳赤,只是在试图给一个错误的问题找到一个“看起来最优雅的解”。

所以在下一次项目启动、方案制定、甚至是争吵之前,不妨先问几个“无情”的问题:

  • 我们真的理解问题了吗?
  • 谁定义了这个问题?
  • 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 有什么约束是我们还没考虑的?
  • 除了我们,还有谁参与、受影响、或是隐身?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它们能让你走得更稳。

五、小结:把问题想明白,胜过拽出五个解决方案

在执行这件事上,我们常说:“方向错了,努力越多错得越远。”

TOSCA 不会给你答案,但它能逼你想清楚“你问的问题是不是对的”。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说“你有什么解决方案”时,你可以微笑着反问一句:“我们的问题,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