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小米创业思考】把复杂的事做简单
- Authors
- Name
- 小土刀
- @wdxtub_com
省流版:创业不是比谁更会“整活儿”,而是比谁能把复杂的事做简单,再把简单的事做极致。系统化地专注、持续优化、放大优势,这是效率的本质,也是互联网思维的内核。
把“复杂系统”拆开,就是效率的第一把扳手
1999年,雷军还站在金山的店面里苦思“为啥产品卖不动”,2024年,他已经带着小米从手机打到电动车。但无论在哪个阶段,背后的关键词始终没变:效率。
不是那种机械地压时间、压成本的效率,而是以“简化-聚焦-放大”三步走的系统效率。
- 简化:别急着造航母,先找到用户最常用、最痛的功能,就像当初小米只做四个功能模块。
- 聚焦:能不能做一个只解决“怎样买到高性价比充电宝”的产品,做到极致,就自然会“爆”。
- 放大:当一个系统跑通后,才是真正适合复制和扩张的时候。
这三步,其实正好也是产品思维、工程思维和战略思维的交汇点。
什么是领导者的第一性原理?
很多人问:执行力强的领导到底靠的是什么?
雷军的答案可能会让人意外:是销售。
他自己站了七天店,前几天连一套软件都卖不出去,后来靠观察老销售终于开窍。这个过程反映出的,其实就是“领导者第一性原理”:你不真的深入系统,你就不知道系统问题出在哪。
所以优秀的 CEO,都有一种“下场式”的执行哲学——不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是为了重新理解系统。
- 看销售不是为了一线销量,而是为了理解用户行为;
- 搞研发不是为了刷 KPI,而是为了打造长期的技术壁垒;
- 盯运营不是为了压成本,而是为了让系统少浪费、多反馈、快改进。
系统性思维的四步走
- 认知再造:把问题重新定义一遍。你看到的是“产品卖不动”,但问题可能是“我们根本不了解用户”。
- 系统分层:雷军在小米设了“3层研发体系”:当前交付、1-3年预研、3-5年颠覆创新。把不同时间跨度的事放在不同系统里,才不会“今天肚子疼,明天就想换心脏”。
- 建立反馈闭环:无论是KPI、用户反馈还是社区运营,核心在于“听得见”,更要“调得动”。
- 能力进化:系统化思维不是靠一次头脑风暴形成的,而是靠一次次“干了再说”的复盘与演进。
用工程思维做经营,把“效率”变成方法论
我们经常说“小米工程师文化”,它的精髓其实就是“用工程的方法干经营的活”。
- 遇到复杂问题,先找“第一把扳手”;
- 不追求一锤定音,而是反复验证、快速迭代;
- 系统不好,不是拍脑袋换系统,而是回头看你最初的问题定义是否清楚。
说到底,这就是工程思维比工匠精神更重要的地方:它不是修东西,而是设计系统。
“专注、极致、口碑、快”=系统高效运转的四大操作系统
- 专注:是系统设定输入变量,只选对的变量做最大投入;
- 极致:是优化器的目标函数,精度优先;
- 口碑:是反馈机制的延展系统,是一种扩散式增长;
- 快:是响应链路优化后的表现,反应时间缩短,执行速度提升。
如果你今天在带一个团队,想提升系统效率,不妨用这四个关键词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执行系统是不是跑通了。
写在最后:效率,不只是一个指标,而是一个战略选择
雷军说:“互联网的本质是效率”。但别忘了,真正的效率,不是算数,而是系统。
创业也好,管理也罢,最怕的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最好的方式,是像工程师那样,理清结构,优先解决关键变量;像战略家那样,把资源配置到最有 leverage 的节点。
最终,比的不是拼劲,而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