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贝佐斯致股东的信】飞轮效应

Authors

省流版:真正伟大的执行不是靠“领导人强推”,而是靠“系统性动能”驱动。执行不是做了多少事,而是是否把正确的事情,做出了飞轮效应。

在技术世界里,我们都爱“飞轮”这个词。它有物理动能的美感,又带点机械浪漫。但说到企业的飞轮——大多数领导者其实都卡在第一圈。

你喊“冲啊”,团队回答“去哪儿?”

你说“战略落地”,他们问“地图呢?”

你发觉,靠领导人的意志力来推飞轮,只能推个三五圈,飞不远,也累死人。

这时候,就要打开执行力组合拳的工具箱,像亚马逊那样,从“领导者行为”、“流程体系”与“飞轮设计”三位一体地发力,让整个组织有自驱力,而不是靠你天天点火。

一、飞轮不是靠“拍脑袋”转起来的

亚马逊的飞轮起始于一个超简单的想法:提供更多选择 → 提升客户体验 → 吸引更多用户 → 降低单位成本 → 再降价 → 再吸引更多用户……飞轮开始转动,听起来不复杂,但这背后藏着一套极致克制与执行的哲学:

  • 不做“让领导高兴”的事,只做“让飞轮更快”的事;
  • 所有重大决策都要问一句:“这个能推动飞轮哪一齿?”
  • 所有部门都要对飞轮的局部负责,但不能忘了整轮在转。

回头看你公司的日常会议,是否有一半的时间都花在“哪个方向都行”的辩论上?那可能是因为你们没有共识的“飞轮地图”。

二、执行三重奏:不是“干就完了”,是“练到顺了”

真正的执行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像打太极,套路得连着打:

  1. 人员选育流程:从选人、培养、替补梯队到低绩效处理,建立“人要对”的基本盘。
  2. 战略制定流程:季度目标清晰,不讲“想干什么”,只讲“必须干成什么”。
  3. 运营实施流程:让每周的会议都不是“update现场”,而是“障碍拆除现场”。

配合这三大流程,每一位领导者还得练好七项基本功,从“设目标、拆子目标、持续跟进、教练式反馈”到“暴露问题、做决策、带人干”,像连续技一样,一招接一招。

你会发现,执行不是靠火箭推力,而是靠节奏感。节奏对了,组织就能自己呼吸。

三、领导者要从“螺丝钉”变“飞轮工程师”

当公司还小,所有执行靠你拍脑袋决定,大家围着你转;当公司变大,执行要靠系统来驱动,大家围着飞轮转。

你得从“我替他们想清楚”转变为“我让他们学会怎么想”。从“事事盯进度”转变为“建立反馈循环”。从“我负责拉车”转变为“我设计车轮”。

这就是从 Lead 到 Guide 的转变。

而 Guide 的核心任务就是:打造一套清晰的飞轮结构,配合三大流程,让所有人都知道:

  • 我在这个飞轮里的角色是什么;
  • 我负责推动哪个齿轮;
  • 我的好坏如何被客观衡量;
  • 我的成长路径通往哪一圈。

四、飞轮背后的暗线:长期主义 + 失败容忍

亚马逊从不靠“惊天一跃”赢市场,而是靠“小步快跑”,不断试错后把对的路径推成正循环。

  • 失败不是耻辱,是燃料。
  • 成长不是靠一年干成一件大事,而是十年重复干对的一件小事。
  • 真正优秀的执行者,不是执行力强,而是学习速度快,能不断“失败 → 修正 → 再推飞轮”。

你得问自己:你的组织是否敢于失败?是否能识别可逆决策(第二类决策)并快速尝试?你是否鼓励你的团队“带着学习目的去失败”?

五、从组织动能看:不是你推动组织,而是组织推动你

飞轮转起来之后,最美妙的状态是:你退一步,组织还能继续转。你病个假,客户依然被服务得妥妥的。你不说话,好点子的数量反而更多了。

那时候,你就从“公司中枢”变成了“公司肌肉系统的协调器”。不再靠强力输出,而是靠系统设计去不断放大团队的能量。

结语:

执行的本质,是让对的事持续发生,哪怕你不在场。

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成为自己组织飞轮的“建筑师”。不是为了让自己更强,而是让系统更聪明,让团队更自驱,让公司更有生命力。

就像柯林斯说的:“伟大的企业不是飞起来的,是一个螺丝一个螺丝拧出来的。”

而你,就是那个会拧飞轮的螺丝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