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让松鼠聚焦】沟通不是“你说我听”
- Authors
- Name
- 小土刀
- @wdxtub_com
省流版:会沟通,是刚需;会说服,是杀手锏。沟通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可以练的硬技能。像骑车一样,先摔几跤,再一路风驰电掣。
布莱恩·崔西说:“沟通是一项能够通过学习而掌握的技能,就像骑车或者打字。”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一个穿西装的售前同事,正把自己讲的方案当成《三体》一样念,客户坐在对面,神情像在听高考作文范文朗诵。
我们总以为沟通靠的是天赋口才,其实它更像打乒乓球,姿势对了、节奏掌握了、常练不怠,就能从“社恐轻微战栗”打到“控场高手”。而本书,正是那本你练沟通肌肉时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信息=橡果”:讲给对方想听的,而不是你想讲的
我们经常遇到一种“沟而不通”的场景:你讲得天花乱坠,对方却频频看表、点头如捣蒜,却心不在焉。
问题出在哪?对方没找到属于自己的“橡果”。
书中用了一个很妙的比喻:信息如果不是松鼠眼中的橡果,就会被跳过。说人话就是——信息必须对听众有“实际好处”(也就是 WIIFM:What's In It For Me),才能让他们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去。
所以,如果你想把信息塞进对方脑子里,就要先设身处地想:这事儿和他有什么关系?解决了什么问题?满足了什么期待?
否则你再怎么说“我们产品具备深度学习算法”,人家听到的都是:“嗯?你是来考我研究生的吗?”
可信度,是你赢得“开口权”的敲门砖
哪怕你讲的是金句频出的大实话,如果你没“立住”,听众照样默默关掉心灵 Wi-Fi。
亚里士多德早就把这事讲透了:说服力 = 信任(Ethos)+ 情感(Pathos)+ 逻辑(Logos)。这不是鸡汤,是模型。
而“可信度”就是你被听众打开频道的那一刻。这个可信度从哪来?两个字:积累。
你过去的经验、你讲述的沉稳感、你展示的专业判断,都会堆叠成一个“我愿意听你讲下去”的形象。这里没有捷径,只能通过每一次认真准备、诚实表达、逻辑清晰,慢慢积出来。
简单粗暴地说:你得先让对方相信“你是懂这个的人”,然后他们才会关心“你说了什么”。
信息架构:别把听众当 ChatGPT,让他猜你的重点
信息传达不是做填空题。我们很多人讲东西喜欢“先抛砖、再铺垫、最后揭晓重点”,结果常常“砖抛没了、重点没人听了”。
现代信息节奏快,听众注意力比短视频还短。有效的说服结构应该是:
相关性(WIIFM) → 可信度背书 → 关键信息 → 行动指引
这就像是写 OKR,一上来就讲“我的目标是提升月活10%”,然后讲“为什么我来讲这事”,再上论据、上方案,最后说“希望大家下周完成这3件事”。
结构明确,才不会让你的表达像是黑夜里开远光——照到了,但让人想躲。
简洁不是没内容,是“橡果剥壳”,只留下好吃的部分
沟通高手最大的特点不是说得多,而是说得准。
我们常常忍不住“信息倾倒”:这也想说,那也不想漏,结果就像把别人脑子灌成一碗加了核桃的八宝粥——咬不动,也记不住。
成人的学习机制决定了我们只能记住3~5个核心信息块。太多了,记忆就溢出了。所以在职场沟通中,宁可留下空间让人提问,也不要把自己的“讲义”当成“百科全书”。
这时候,类比、故事、三点式表达,就变成你信息“去壳留仁”的小工具。比如别说“产品满足多方数据整合和流程穿透能力”,不如说“你以前要看5个表,现在点一个按钮就看全了。”
一句话讲清楚,比五段话含糊清晰更有价值。
情绪是通道,不是负担
过去我们总以为“商业场合,别谈感情”。现在反过来了:如果你不激发情感,就别指望产生行动。
说服从来不是靠道理赢,而是靠“我感受到了”的共鸣。
所以我们要在语言中加入画面感,用词要有温度,用例子要有真实感,用眼神要有传递感。
你不是让听众“知道你说了什么”,而是“让他们愿意跟你站在一起看这个问题”。
写在最后
这本书讲了如何把沟通从“你说我听”升级成“你讲我动心”,从“信息传递”变成“行动触发器”。
而真正让沟通发生改变的,不是一个模型、一句金句,而是你是否愿意从下次会议开始,花点时间做三件事:
- 想清楚你的听众在意什么;
- 提炼你信息的橡果部分;
- 说得更少,但更有力。
就像布莱恩·崔西说的:你愿意练,就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