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疯传】不是所有话题都值得谈论

Authors

省流版:这本书是口碑营销界的六脉神剑,虽然出版多年,但其六大原则已经渗透进今天所有爆款产品的设计中。它不是过时了,而是成功到了“被写进行业基因”里。

为什么大家都在聊奶茶店,却没人讨论图书馆?

有一个永恒的真理:不是所有话题都值得谈论,但人类会本能地谈论值得谈论的事。

试想一个场景:朋友聚会,谁会热情洋溢地说起你公司新上的“报销审批流程”?别说“转发十条朋友圈”,可能你自己都懒得讲。但换一个话题,“喜茶又联名了,杯套居然是可穿戴的手环”,顿时气氛拉满,手机举起,朋友圈见。

为什么有些东西“天生就能火”?
为什么某些产品像病毒一样在饭桌上传播? 答案是:感染力不是运气,而是设计出来的。

STEPPS:传播界的配方药水

书中提到的六个原则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传播模型,简称 STEPPS——这不是打喷嚏的声音,而是一套让人“忍不住想讲”的心理机制:

  1. 社交货币(Social Currency)
    “我说出来,显得我很酷”
    人们传播内容,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聪明、潮流、有内涵。比如你告诉别人:“你知道Instagram有个隐藏滤镜吗?”你不只是在传信息,你是在塑造“我是懂的”的人设。

  2. 诱因(Triggers)
    “每当我看到X,就会想到你”
    可口可乐和圣诞老人、橘子味汽水和夏天、周五和“我要躺平”。优秀的产品会在用户的生活中埋下“提示符”,不断激活记忆,让你下意识地想到它。

  3. 情绪(Emotion)
    “我太激动了,不分享不舒服”
    喜悦、惊讶、愤怒、敬畏——越是唤起强烈情绪的内容,越容易被传播。有传播学家说过一句话:“人类分享的,从来不是信息,是情绪。”

  4. 公共性(Public)
    “大家都在用,我也要试试”
    如果你看不到别人用,就不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像AirPods、黄色的Livestrong手环,或者微信读书的“排行榜”,都是在制造“我在用,别人也看到我在用”的社会信号。

  5. 实用价值(Practical Value)
    “转发这个能帮到你”
    打折信息、效率技巧、人生建议……人类对“实用内容”的分享欲是天然的。只要你的信息足够有用,就能穿越层层人际关系网。

  6. 故事(Stories)
    “顺便把广告讲了”
    就像特洛伊木马,把信息藏进一个有趣好讲的故事里,比赤裸裸地推广更有效。你不记得“一个牙膏能让牙齿白30%”,但你会记得“那个约会前拼命刷牙结果牙龈出血的小哥”。

为什么这本书如今仍值得一读?

坦率讲,这些原则今天看起来像“废话文学”:

  • “要有社交属性” → 产品人天天讲;
  • “要设计可见性” → 每个品牌都在搞联名;
  • “要带情绪” → 看看最近哪个爆款不是情绪驱动?

但正是因为这些原则太经典,所以它们已经成为今天产品设计和营销的“默认配置”。

你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口碑传播领域的“《孙子兵法》”:现在谁都知道“兵贵神速”,但能从头到尾读懂它、用得好的,依然是少数。

怎么用这六大原则打造一个“会说话”的产品?

如果你是产品经理、市场人或者创始人,可以拿出你的产品体验流程,把STEPPS当成一张核查清单:

  • 有没有一处“我说出来就显得我很懂”的设计?(社交货币)
  • 有没有让人每天都容易想起的场景或线索?(诱因)
  • 有没有一个情绪爆点?是惊喜、愤怒还是感动?(情绪)
  • 产品使用场景是否可视化?能不能让用户晒出来?(公共性)
  • 有没有一招能让用户觉得“我得转给我朋友”?(实用价值)
  • 有没有能让产品自带传播的故事?(故事)

打造一个让人愿意谈论的产品,不是靠“运气”,是靠一整套心理机制的精心设计。

写在最后:爆款不是玄学,是结构化传播

这本书教我们的,不是“如何投放广告”,而是“如何让人类自己替你说”。 这比营销技巧更深一层,也比产品功能更难拿捏。 但如果你真想让产品“自带扩散”,这本书,不仅值得一读,可能得读三遍。